不要『半調子』的虛省改革

效法美國「州權主義」 日本「地方之時代」

開創台灣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張燦鍙

    接續著多年來「廢省」、「省府虛級化」、「多省制」、「多市制」、「五
省一都」等方案的長久爭議,日前共一百零四位朝野立委,不分黨派共同連署了
一項修憲提案,主張要凍結憲法中「省」的行政層級,而將地方自治單位改為直
轄市及縣市。

    較早之前,國民黨中央政策會也曾針對「廢省」進行民調,發現有將近六成
的民眾贊成將省廢除或虛級化,以簡化行政層級。此次「國家發展會議」也普遍
充斥著廢省與虛省的聲音,並且有強烈的趨勢將現行的行政區域層級:中央、省
、縣市、鄉鎮市四級制改為中央與縣市二級制。

    廢省一直是民進黨長久以來的主張,原來被國民黨所激烈地排斥,這一次,
因為國民黨中生代的卡位戰爭而激起了各界的重視,朝野不分黨派共同推動,正
是台灣地方自治改革的絕佳生機。過去因為蔣介石時代的獨裁政權,害怕地方造
反,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刻意「強幹弱枝」,形成「中央集權,地方冬眠
」的跛腳地方自治現象。與人民息息相關的縣市過去因為經費左支右絀,無法施
展建設,必須仰中央鼻息的情形,終於有了一絲改革的曙光。甚至連省議員都不
惜自廢武功,可見精簡行政層級乃是大勢所趨。

    最近國民黨高層決定,為了政治安定,將不會斷然廢省,只是有意將省轄管
的職權範圍縮小,研究凍結省級選舉,並將鄉鎮市長改為官派。對於這種「只虛
不廢」的「半調子」改革主張,吾人期期以為不可,只改一半的「四不像」恐怕
又是另一波政爭或地方與中央矛盾的起始點。

    分析現今省制的存廢利弊,就可以發現廢省是「現在若不為,將來也必為之
」的不可逆轉之趨勢。

一、贊成廢省的理由

    1.行政層級精簡,提昇行政效率:現行的四級行政層級,從中央,到省,到
      縣市,再到鄉鎮市,疊床架屋、系統重複,造成:

    (1)有功大家搶,有過人人推:例如賀伯颱風,板橋水門沒關, 省、縣市、
       鄉鎮市公所三者互推責任,應証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說法。

    (2)關卡多, 公文轉呈「曠年廢月」:四級行政層級之下,公文轉呈長達半
       年乃是家常便飯,漫長的公文行政旅行殘害行政效率至甚。 當前世界各
       國, 除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採聯邦制度或採三級政府之外,一般
       中小規模國家多採二級政府制, 以日本國土面積大逾台灣十倍,人口總
       數也在台灣六倍左右, 其工商財經之繁榮發達、政府事務之龐多複雜,
       應非台灣所能比擬, 但連日本政府也都只有採行中央與地方二級制,其
       行政效率之高,地方自治之健全,冠絕世界,可供台灣借鏡。

     2.人事減肥,一年可省三千億,省錢省人力:

    (1)省人力:台灣總共約有六十萬的公務員, 但省府的公務人員就佔了近三
       十萬,約 50%,人事組織重複, 疊床架屋,中央與省府在環保、農業等
       等各方面, 時常造成雙重浪費, 人力閒置。 尤其台灣省佔全島總面積
       98%,省的人口也佔全台灣的 80%,可見重複性之高,公務員的重複人力
       浪費,實無必要。

    (2)省錢:若去除省級的行政累贅, 每年的人事預算及行政耗繁,估計約可
       省下三千六百億元。

    3. 減少選舉次數, 降低社會成本:廢了沒有必要存在的省府之後,省長選
       舉以及省議員的選舉也一併廢除, 如此可以減少選舉活動對社會成本的
       浪費。

    4. 改善「強幹弱枝」、「中央集權, 地方冬眠」的窘境:廢省之後,省的
       權力下放地方縣市政府, 可以提昇縣市級的自治權能,改善目前「重省
       輕縣」、 省府消化預算、縣市無法自給自足、捉襟見肘、左支右絀的財
       政窘況。

       另外, 縣市政府的人事權、財政權、組織權也可因廢省與修改「省縣自
    治法」而獲得過擴張,讓地方首長更有彈性決裁地方事務,真正落實地方自
    治,這可用三句話民進黨的主張來總結:「廢省自治,縣市預算多一倍」、
    「廢省自治,縣民權利大一倍」、「廢省自治,行政效率快一倍」。

    5. 改善黑金政治: 現在的省府以及省議會已成為地方派系操控政治資源、
       利益輸送的競技場,黑道滲入省議會也已是不爭的事實。 法務部長廖正
       豪坦承有黑道立委,警務處長王一飛也指出有黑道省議員。

    6. 避免「葉爾欽效應」:就我國現實的政治情況來看, 國和省重疊的面積
       比俄羅斯共和國和前蘇聯的情形更為嚴重, 人口比例的重疊也絕不輸前
       蘇聯, 未來如果發生省長和行政院長或總統分屬不同政黨的情形,則台
       灣政治的推動將有困難, 而且省長經由四年一次的民選,和總統的選舉
       週期又不同步, 在民意的表現上就容易有落差,所以葉爾欽效應不只很
       可能出現,甚至只有更加嚴重。

二、反對廢省的理由:
    1. 大中國情結:新黨事實上也極力主張行政層級二級制, 但因大中國情結
       , 新黨主張不能以「偏安台灣」為目標,更不能落入「台獨」,所以贊
       成將省府「虛級化」。 但若只將省府虛級化,只是換湯不換藥,況且,
       不應該因意識型態的作祟而阻礙合理的行政改革。

    2. 省府本位主義:省府員工三十萬人, 加上省議員、省長,為了保住飯碗
       與政治前途必然對廢省大力反彈。 但有效能的公共行政不能因人置事,
       改革可以漸進,但一定要以國家整體競爭力作考量。

       根據外國的研究顯示:台灣的經濟力在全球各國之中, 表現突出,排行
    前五,但因國家的行政效率低,行政體系的效能只排名第二十七,導致國家
    的整體競爭力降到第十八名,而行政效率的低落又與疊床架屋的四級行政層
    級有密切關係。

      日本早在 1926 年即廢去郡(省)、廢鄰、廢里,改為二級制,並進行行
    政組織合併、行政區域擴大,大幅提昇了效率,均衡了區域發展,開創了「
    地方之時代」。此外,美國的回復州權、法國的「地方分權法」以及東歐與
    蘇聯中央集權體制的解體,都顯示了權力下放地方的民主不可逆轉之勢。

    期待台灣的「地方之時代」的到來,真正落實健康的地方自治,而不是殘留
    一些因人置事、名存實亡的「殭屍」或「植物人」機關。

    那麼提昇國家競爭力的目標才不會流於空口白話、畫餅充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