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台獨運動的進展    rdrcntr:4898 2007-06-21
Claude Geoff2000-07-27

海外台獨運動的進展

‥‥‥本文取自《台灣獨立運動》第二部第四章‥‥‥
作者 Claude Geoffroy
譯者 黃發典

六○與七○年代中,直接受迫害的第一代台獨運動者與理論派的第二代運動人士結合。這項進展首先以日本,後來以美國各大學的留學生為主導,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做為運動的法律根據。

這些人於五○年代後期抵日後,首先是群集在前期獨立組織創始人王育德的身邊,亦即當時海外運動的主要機構(台灣青年)期刊的根據地。

一、組織的更迭

(一)日本台獨運動的興衰

I、臨時政府終結

1965年五月廖文毅投降時,他所創立的「臨時政府」的兩位繼承人郭泰成與林台元,相繼於1966及67年去世。然而,早在廖文毅投降及領導人死亡之前,該「政府」本身的編制就已經四分五裂了。日本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敗戰國,不但積極地與國民黨合作,並配合國民黨大肆搜捕藏匿於其領土上的台獨流亡份子。

這些台獨人士有的被日本當局驅逐出境,有的被國民黨的秘密警察逮捕、暗殺。其中最特別的是廖文毅的「大使」陳志雄被綁一案,陳志雄原為印尼解放運動鬥士,1950年加入臨時政府,被綁後以郵包方式帶返台灣,成為第一位因台獨而受死刑的人士。

196l年,廖文毅在外交上突破成功,並應參議員富勒布萊特(Fulbright)之邀赴聯合國發表演說,但國民黨終於在最後一刻制止了廖文毅,使其無法入境美國,因而功敗垂成。失去陳志雄這位左右手後,廖文毅透過陳志雄原來的關係獲邀出席1955年的萬隆會議,這就是臨時政府終止前所從事的外交活動。

廖文毅的投降可說是國民黨政權已在台灣鞏固下來的象徵。在冷戰的背景下,廖文毅的作法並不實際,這極可能就是另一位在日本的台獨運動發起人王育德與廖文毅意見相左之處。

II、從(台灣青年)期刊到聯盟

王育德及(台灣青年)期刊的同仁對廖文毅急就章的行事態度頗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成立「政府」的時機尚未成熟。此外,他們對廖文毅那種全政治性的行動也不敢苟同,以二○年代文化協會的成員在日本創刊(台灣青年)為例,他們的確是以從事文化與宣傳等啟蒙工作為其要務。

(台灣青年)於l960年二月創刊時,是每兩個月出版一次的雙月刊,後來才變成一月一次的月刊。到1966年為止,雜誌一向以日文發行,對象包括台僑,並且也針對日本政治界與知識界。196l年二月,雜誌週年慶, 全刊報導二二八屠殺,引起極大的震撼,許多台灣人,其中包括在海外領導獨立運動的張燦鑒與蔡同榮,都在該期刊出後與期刊同仁聯絡,但類似的成就並不常見,大多數學生在信箱看到(台灣青年)時的反應,大多是驚惶失措 ,常常都是還沒拆閱就丟入垃圾箱了。

王育德提供微薄的資金,以自家充當存放刊物的場所。他們幾經秘密研商,認為期刊的效用究竟有限,遂於l963年重組成「台灣青年會」,多少擴大了活動,像是每逢二二八紀念即發動遊行,並在各校園裡從事宣傳工作。

l965年,時當廖文毅政府結束,台灣青年會第二次改組,成立「台灣青年獨立聯盟」該組織首次達到初具規模的地步,不但聯盟資源與編制都有增加,並且與其他海外獨立組織建立起聯絡網。

辜寬敏是青年聯盟轉型的關鍵,他在獨立運動中是一位毀譽參半的獨特人物。另外還有黃昭堂與許世楷兩位學者,都加入王育德的運動陣營,為開拓台灣國際地位的研究而努力。

這項運動使組織的人力與智力都得到明顯的進展,但從那時起,就經常有內部分裂的問題出現,這種現象到今天仍是運動的一大缺點,也因此而有第三類型組織的成立——史明在日本創設的「獨立台灣會」。

III.獨立台灣會

1950年,史明在台北組成的武裝部隊被當局發現後即遭到通緝。為躲避國民黨的搜捕,他偽裝成基隆的碼頭工人,連續裝卸了五個月的香蕉,接著又混上一艘開往日本的貨船,到日本一上岸即遭逮捕,但日本當局拒絕了台北提出的引渡要求,反而給予他政治庇護。

史明終於得在日本落腳。這一次,他難得的三思而後行,一方面謀求安身立命,一方面致力於編寫台灣史。他當時與王育德「關係良好」,並且曾經加入「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及至1965年辜寬敏出任中委會主席時才離開。

除了因為辜寬敏的哥哥位居國民黨高幹,戒心難免外,史明生平以宣揚共產主義為職志,而「王育德完全反對這種主義」,因此也很難在台灣青年獨立聯盟站住腳。同時,他對組織的策略也相當不以為然,認為聯盟「心存依賴美、日支持,而我認為萬事要靠自己, 並要有所行動」。此外,史明的暴力革命主張,也是王育德無法認同的原因之一。

1967年,史明自行創立「獨立台灣會」,成員約七十人左右。該組織奉「主戰場在島內」為圭臬,與島內的反抗人士建立起密切的關係,並專門針對鐵路等基礎架構從事破壞行動。l974年蔣經國幾乎被暗殺一事,主事的鄭評是位麵包師,其暗殺計劃就是與史明共謀的。

獨立台灣會發行的刊物(獨立台灣),不事說教而以論戰為要,這份刊物的影響力不及台灣青年,但凡有台灣留學生的地方就有它的流通,多少有其信徒,目前為民進黨立委的盧修一就是七○年代於法國留學時加入的。

(二)美國台獨運動的躍進

I﹒台灣人的自由台灣

1956年,第一個在美國出現的獨立組織於費城成立——台灣人的自由台灣,以其英文識別「三F」(Free Formosa for Formosans)見稱於世,係海外所建立的最大獨立運動機構的母體組織,該「協會」的性質是隱密的,定名之際,總共只是三個人的決策,創設人林榮勳曾於1949年「四六事件」中被捕,之後在台大校長斡旋下 而得釋放。1952年離台赴美時,即深具濃厚的獨立思想,他的宣傳工作幾乎是一到美國即便展開,是公認的在美國的第一位分離主義思想的信徒,他一方面在費城大學攻讀政治學,1960年獲博士學位。他對後繼的台灣留學生的影響力不言可喻,如參與三F成立的陳以德與盧主義兩人都是他的信徒,也是運動的理論家。

國府對該組織的各項活動非常憂心,不久之後便藉口該組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聯,設法取得美國當局同意,對三F展開調查。為了澄清組織立場,1959年改名為「台灣獨立聯盟」,英文則以U•F•I•(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見稱。

II﹒台灣獨立聯盟

基於安全的顧慮,台灣獨立聯盟(U•F•I•)一向下公開行事, 直至1961年才決議公開進行活動。趁著二二八紀念日, 聯盟主席陳以德召開記者會,揭開聯盟的神祕面紗,並闡明所以成立聯盟的理由。同年八月四日,台灣省主席陳誠訪問聯合國,聯盟發動示威遊行,由於是獨派人士首度在美國舉行的遊行活動,因此頗受美國媒 體青睞。不過,台灣的報紙也破天荒的報導了這項消息——當時,蔣經國正好在找藉口要使陳誠解除職務。這次「歷史性」的示威「連小孩算在內」總共只有七、八個人參與。

1964年,類似遊行的參與人數總算達到七、八十人之眾,雖仍微不足道,卻是聯盟已有所進展的印證。聯盟仍以台獨運動在美國的搖籃——費城為基地,並且印行了好幾個中、英文的刊物(福爾摩莎島)、(台灣通訊)及(要求正義),聯盟開始著手羅致散佈於其他城市,尤其是紐約、芝加哥與波斯頓的留學生。

然而直到1965年,聯盟才有系統的發動集結工作,以支援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在美國引起的迥響。

(台灣青年)期刊在日本登出彭明敏的宣言後,宣言的內容很快就流傳到美國。在聯盟的努力下,宣言終得以在美國部分報刊上轉載,其中包括時代雜誌(Time)。同樣地,1964年九月二十四日宣言作者被捕的消息馬上引起諸多反應。許多「救援」的行動即刻展開,這一切必需歸功於彭明敏在麥吉爾(Mc Gill)大學深造時的校長科恩(Dean Cohen),是他首先展開救援的行動,奔走告知紅十字會及國際特赦組織等國際機構。各獨立組織也都全力支援此一行動,加拿大台灣同鄉會並且特別發動為此成立的「台灣人權委員會」。

1966年二月,聯盟對散佈於各大學的台灣同學會與同鄉會等所有組織發出號召。1966年六月,值費城會議之際,宣佈成立「全美台獨聯盟」,1966年十一月,聯盟各幹部於各大學奔波,經此一「自由長征」,成員的數目與資金的援助都有增加,從1964到66年間,出資者由十餘人增為八十幾人。連寫作(台灣的獨立與建國)的頭號理論家陳隆志也加入聯盟,該書出版於1971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命運飄搖之際,陳隆志在作品中號召國際社團承認「一中一台」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