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台獨運動的起源
3F(Formosans' Free Formosa)與UFI
1950–1960年代的海外台獨運動,隨著留美台灣學生在1960年代後期大量增加,而日本的台獨運動接連受到國民黨的強力打壓與勸降,海外台獨運動的重心,在1970年代後逐漸由日本轉移到北美洲的獨立新天地。
美國獨立宣言聖地費城
北美洲台獨運動3F與UFI的發源地
對北美洲而言,廣義的台獨聯盟歷史傳承,可推算至1956年1月,在美國費城賓州大學的台灣留學生林榮勳、陳以德、盧主義(筆名李天福)、楊東傑、林錫湖等人,所秘密結社的「台灣人的自由台灣」(The Committee for Formosans' Free Formosa,簡稱3F)。
1955年9月,在費城賓州大學的台灣留學生林榮勳、楊東傑、陳以德、盧主義、林錫湖,經常利用週末聚餐,討論台灣的政治問題,同時在美國當年發表獨立宣言的聖地——費城,深刻感受到美國的民主自由與人權,並且受到美國獨立建國歷史的鼓舞。他們除了對蔣介石國民政府的獨裁作風提出批判,也反省台灣悲慘的二二八事件歷史,更經過不斷的討論,從國際法上的台灣主權、台灣歷史、民族自決、民主制度、經濟問題到民族論等觀點,提出獨立的正當性。此後更先後在學術刊物,提出台灣理論,為北美洲運動紮下深厚的理論基礎。
3F於1956年1月展開活動,包括:招募成員、編寫與寄送台獨宣傳文章和募款工作,後來更進而展開拜會美國國會議員的遊說工作。
1957年由於國民政府透過「中國遊說團」,要求美國國務院調查3F與共產黨的關係,以及3F因與日本廖文毅「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連繫,可能觸犯美國的「外國政府代理人登記法案」之麻煩,不得已而宣佈解散。另於1958年1月宣布成立「台灣獨立聯盟」(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簡稱UFI)。
UFI比3F更見擴充組織成員與略具組織章程,參加者包括:費城、紐約、芝加哥、波士頓等地的留學生,但仍以費城為總部。
UFI也發行英文刊物《Ilha Formosa》(《美麗島》)以喚醒台灣留學生加入台獨運動行列,同時也出版季刊《Appeal for Appeal》,同全世界,尤其是聯合國及美國國會,表達台灣人追求自由和自決的心願。
尤其是,盧主義以筆名李天福,於1958年4月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務季刊》)發表論文:〈The China Impasse, A Formosan View〉,不但是第一位在具學術權威的外交雜誌上,發表台獨論文的台灣人,也可說是奠定下早期台灣獨立運動的理論。該論文中,首次提出「台灣地位未定」、「反攻大陸神話」、「台灣與中國分離的歷史事實」、「台灣足以成為獨立國家」。
1966年起,為了讓與日俱增的台灣留學生都能方便閱讀,UFI的另一刊物 《FORMOSAGRAM》(《台灣通訊》)也開始便用中文,並且設置UFI的信箱,鼓勵台灣留學生的投書和提供新留學生的名單,以便寄刊物啟蒙他們。
從3F到UFI,起初仍是地下刊物與秘密結社的階段,直到1961年的二二八,才由UFI主席陳以德,在紐約召開記者會,正式對外公開北美洲台灣獨立運動的組織與活動。同年的八月四日,國民政府的台灣省主席陳誠到美國紐約聯合國訪問時,陳以德更發動北美洲台灣人第一次歷史性的示威活動。這次的示威活動,也難得地出現在台灣的報紙上。
|
■3F主要成員盧主義(左一)、陳以德(右一)及陳以德前妻Maxine(右二)合影於1958年。(盧主義提供) |
■美國紐約時報的廣告。 |
|
■1954年,3F主要成員左起楊瓊姿、楊東傑、李國璿、陳以德及林榮勳等人合影於美國費城。(楊東傑提供) |
■陳以德返台後近照。(陳正昌�攝影)